上一页|1|
/1页

主题:南京:给每栋建筑注入“低碳元素”

发表于2011-10-11

据统计,近4年来,南京市建筑节能成效显著,平均每年节约标煤32.34万吨,节约土地5167.9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9.03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4万吨,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制定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尤其在墙材革新、既有建筑改造、新能源利用、新农村试点等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并探索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建筑节能新路子——

建筑节能“由点到面”

案例:1991年,南京市就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金墙花苑等多项工程分别成为建筑节能工作的“试验田”,均达到了50%的节能效果。2001年,南京开始正式启动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2005年全面推广。2007年,正式出台《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十一五”期间,南京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这一成果得益于“七抓”:一是抓源头。在规划方案审批时提出建筑物采光、通风、太阳能利用等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二是抓图纸。初步设计要求编制节能篇,施工图审查实行严格的节能专项审查制度。三是抓备案。开展建筑节能设计和验收备案管理。四是抓公示。从2007年5月1日起,对住宅和公共建筑实施建筑节能施工和销售现场公示制度。五是抓调控。对建筑节能未能达标的工程不予返退新墙材专项基金。六是抓检查。定期组织全市规模的建筑节能专项检查和质量巡查,通报检查结果。七是抓试点。以建筑应用为着眼点,以此举来推动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建筑能耗,提升生活品质。

新建建筑节能65%

案例:在河西新城,一处名为“朗诗国际街区”的楼盘早已在南京家喻户晓,无论寒冬酷暑,其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但找遍房内外,却不见空调的影子。“朗诗”的节能建筑是南京市向高效节能发起的新探索。

据介绍,像“朗诗”这样采用多项节能技术的建筑,其节能指标已经达到65%以上,较大幅度超过国家50%的节能标准。

2008年,南京和常州、徐州一起被列入了江苏省建筑节能65%的改造试点城市。要达到这个节能标准,不但需要更高标准的节能材料,还需要室内室外一体化的节能系统工程。从2009年起,南京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效应,先后组织了西堤国际、天泓山庄、银城广场等30余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这些建筑通过采用结构自保温、混凝土顶棚辐射制冷制热技术、地源热泵系统、呼吸式幕墙、毛细管辐射等一批新颖的高科技节能技术,起到了很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推广20项新墙材品种

案例:不久前,河西银城西堤国际小区一幢3层商业用房的新墙材试点取得了成功。经过半年多跟踪监测,该栋建筑能耗达到50%节能设计标准,应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就是在生产混凝土砌块过程中用特殊设备充加气泡,使砖内形成牢固紧密的气泡保温层,不但保温性、防火性和耐久性大大提高,而且重量轻到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一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南京各类建筑中。

“十一五”以来,南京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已由“十五”初的51.2%上升到了89%;黏土实心砖产量每年由14.5亿块下降到3.4亿块。新型墙材已形成砖、块、板三大类20余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建筑市场的需求。

2000年,南京被列入全国160个率先限时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的城市之一。去年12月初,南京市建筑节能系统集成产品展示推介会开幕,该展会展示了数十种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新墙材推广的影响力。

给老建筑“穿绿衣戴新帽”

案例:从2007年8月起,南京对全市11个区范围内的老楼进行“窗改”,拉开了旧钢窗改造的序幕。新街口武学园高层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式高层住宅,旧式钢窗已经严重老化,如今全部更换了中空玻璃节能塑钢窗,通过改造,“窗改”的每户居民可实现节能10%至20%;2008年,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光路44号小区里的8幢住宅楼,全部安装上了新型的木头坡屋顶,现在经过“平改坡”改造后,保温隔热效果好了,小区在外观上也美观不少。

截至目前,南京已完成2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旧钢窗改造,3年累计改造门窗12.6万平方米,惠及1.78万户家庭,市财政共安排补贴1915万元,通过“平改坡”项目完成节能建筑达125.57万平方米。

南京从2006年开始就制定了《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经过节能改造的一批既有建筑达到了50%的节能目标。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市还积极探索应用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如金墙大厦修建了屋顶花园、楼顶安装了光热辅助空气源热泵;大厂医院则利用地源热泵系统,有效降低了运营能耗。在有效地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的同时,还集中解决了屋顶保温、隔热、抗渗等居民反映较突出的问题,部分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受益颇多,社会反响良好。

新能源为建筑节能“进补”

案例:2011年,南京火车南站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届时铺在火车站屋顶上的既不是琉璃瓦也不是水泥,而是一块块接受太阳能辐射的金属小格子,接受太阳辐射面积将达10.7万平方米。据悉,这套系统的使用寿命为25年,期间可发电2.2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原煤8.5万余吨,这将是南京乃至江苏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标杆工程。

2009年,《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出台,建测大厦、银城广场等13项国家和省级各类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实现了新能源技术的运用和展示,地源、江水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较大应用。

南京太阳能资源充裕,每年日照的时间达2200小时,每平方米1年接受的辐射能量相当于170吨标准煤燃烧发出来的热量。2008年南京市制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配套政策,要求在新建12层以下住宅和公共建筑中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2009年,该市要求新建经适房全面执行“四节一环保”标准,并统一安装太阳能。

建筑节能也“下乡”

案例:六合区八百桥镇金牛湖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于2008年年初获得了南京市墙革与节能办的第一批扶持资金8万元,成为首个得到墙改基金补贴的试点项目。据悉,该项目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一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节能措施,是建筑节能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尝试,不仅可提高农民居住的舒适度,而且对于禁实限黏、保护耕地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预计,该项目完工后,整个中心村可节约电能26%,节约淡水资源35%。

2007年以来,南京市结合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改造工程,推进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目前,高淳的武家嘴小区、六合的金牛湖农民集中区、麒麟镇的悦民小区等数十个农民居住区实现同城同质同节能的目标。

南京市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主任陆建陵表示:“今后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建筑节能项目,让全市的建筑节能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让建筑能耗“一览无余”

案例:“每小时、每天、每月等不同时间段内,空调、通风、电梯、照明各用了多少电……通过这些安装在机房、电表等线路上的分项计量装置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就能一清二楚,不但可以24小时监测到不同区域的用电情况,还能督促我们采取各种节能措施降低成本。”对于安装了分项计量装置、实现能耗实时监测的好处,南京市地铁一号线(新街口)车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如是说。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南京市首先在地铁一号线新街口站16个站点进行了分项计量监测试点,系统运行以来,采集的各项数据清晰、准确。经鉴定报告验证,地铁一号线在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前后,成功地节能40%-50%,合计节约资金达2000多万元。

去年,南京市已经在医院、宾馆饭店、商场、机关办公大楼、体育场馆等36个公共建筑项目中推广和安装能耗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市级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了与江苏省省级平台的联网传输。

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

案例:2009年,南京市制订了《关于推进河西新城南部地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见》,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目标,要求河西新城南部地区新建建筑必须达到65%的节能标准,10%的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星级标准,并推行住宅全装修。聚福园[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小区绿色建筑试点荣获建设部首届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类二等奖;西堤国际被列为2009年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经过对200多个申报城市的层层评审,2009年,南京市成功跻身首批“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

为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南京市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补贴的8000万元资金,并由南京市地方配套1.1亿元,重点在河西新城、仙林大学城、江宁区等5个地区,每个地区建设应用面积不低于20万平方米的生态建筑区域(社区)或低能耗建筑示范区域(社区),力争用两年多时间实现太阳能光热利用、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不低于500万平方米,年替代常规能源量达到3.45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8.6万吨,到2011年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建筑节能中的贡献率达到10%。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周金良说:“一个美丽的城市要有与生态、文化相融的建筑,生态建筑不仅是降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必须,也是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开展城市示范,有利于加强技术标准等配套能力建设,有助于拉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市场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组织实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上一页|1|
/1页